面對「暴徒」,耶穌會怎樣做?

2019/9/15    聖靈降臨後第十四主日

(路加福音十五章1~32節)

在好幾年前,很多基督徒常會說出WWJD這幾個英文字,表示耶穌怎樣做,我們會依着而行。但在實際處境下,基督徒是否真的會依着而行呢?這是我很懷疑的。這幾年,基督徒也少提這幾個字,可能是根本上我們就不會這樣做。

耶穌所做的,並不是基督徒不可以做到,只是通常都是因耶穌所做的,往往是超於人的常理所接受的。

路加福音十五章1~32節,經文記載了耶穌所講的三個比喻,迷羊的比喻、失錢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。幾個比喻,大家都很熟悉的,特別是浪子的比喻。三個比喻都有一個公通點,就是一個罪人的悔改,上主和天上的使者都為他而歡喜。

或許我們會覺得有甚麼驚奇呢!有人悔改,就好像在教會中,有人接受洗禮,大家都會鼓掌。不過,假若我們能仔細看看比喻中的細節,我們就會覺得驚奇,因為我們透過這幾個比喻,看見上主所作的,都是異於我們所作的,超過我們所想的。

迷羊的比喻

有一隻羊,好不聽話,自己走迷了。牧羊人為尋找牠,放下99隻,特別聖經提及,這九十九隻是被「留在曠野」。曠野是危險的地方,除了道路崎嶇,週圍都有荊棘等植物可以弄傷羊,更有野獸會傷害甚至殺害羊群。那失去的一隻未必可以尋回,就算尋回,假若其餘99隻中有一或兩隻受傷甚至會遭遇死亡,那值得嗎?找回一隻不聽話的羊,失去一隻聽話的羊,你覺得值嗎?

如果不是羊,是人,例如在教會中,牧師找回一個頑皮的青年,但失去了幾個純良的會友,你會接受嗎?

更可能與我們的思維不同的,就是當牧羊人找到了失去的羊時,他沒有責怪牠,將牠放在肩上,帶回家,又請朋友和鄰舍來,一同歡喜。當然羊不會聽人的說話,但牧羊人的行動,牠必會領悟。但如果換轉是人,是我們自己的兒女,他們任性,迷失,當我們尋回他們時,我們會如何?我相信,我們會是先責罵他們呢?上主所做的,與我們所作的,是否真的有很大差別呢!

失錢的比喻

「十塊錢」(十五8),是一個工人十天左右的工錢,失落一塊,都不算是少的。這正好指出,在上主的眼中,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很貴重的。

這個比喻的重點不在於失去的錢,而是在於尋找失錢的婦人。在古時,特別是貧窮人的房屋,建造粗糙,地是石頭或是很粗糙的泥磚,所以留下不少罅隙,也會有細草長在中間。錢落在地上,特別是留在罅隙間,實在不易找到。再加上屋的窗戶不多,房內非常黑暗,就算點上燈,也不容易找到。但婦人仍很努力「細細地找」(十五8)。這正好是上主對罪人不離不棄,並且耐心和關懷那樣,要找到這失落的錢,失落的罪人。

假若是我們,我們會怎樣呢?我們有沒有如這失錢的婦人那樣,對一個罪人有這麼耐心的去尋回?我們會否已滿足有9個熱心的教友,忽略那不知是否能尋回的1個人呢?

浪子的比喻

大家對這比喻的熟悉,一定比起前兩個比喻更深。比喻名為「浪子的比喻」,當然很容易引發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小兒子身上,但其實比喻的焦點是在於父親和大兒子身上,而前者更是重要。

比喻中的兒子實在不該,他只顧自己享樂,沒有理會父親的感受。他要求在父親仍在世時分家產,更是大逆不道。他可能想像外邊世界美好,總要出去闖闖,享受自由和快樂。比喻中的父親與我們何等的不同?他沒有因此而忿怒責罵小兒子,他將家財分配給了小兒子,讓他離開,去體會離家的生活和滋味。

當然在外生活不易,加上「任意放蕩,浪費錢財」,(用今日的語言來描述,他是一個「廢青」。)最後只有走去田裏放豬,連豬吃的也要拿來充飢。在這困難下,浪子只有回頭,請父親容他回家,連作雇工也願意。

但父親的反應郤不是這樣。小兒子還未到家,父親早已在家門外看見他,相信自小兒子離家後,父親每天都站在問外等待兒子回來,所以當小兒子「相離還遠,他父親看見」了,還「動了慈心,跑去擁抱着他,連連親他。」(十五20)他亦沒有責罵小兒子,甚至沒有機會給小兒子講出他自己只想作家中雇工的想法,他直接恢復小兒子原來的地位,「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來給他穿,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,把鞋穿在他腳上,把那肥失犢牽來宰了」,還舉行宴會慶祝(十五22~24)。

父親所作的,是否也是我們意料之外呢?假若你有一個浪子,你會怎樣與他相處呢?

上主所作的,與我們所想的很不同

我開始時已指出本章經文的內容,大家可能看過和聽過很多次,很熟悉,但究竟我們真的明白多少,實踐了多少?我想藉着近幾個月所發生的事,與大家一同去反思,這幾個比喻對我們有甚麼提醒。

我不知道大家的政治立場如何,最近幾個月所發生的事,每個人都可能因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,有不同的感受和憤怒。社會撕裂,家庭撕裂,教會也撕裂。我想藉着這幾個比喻去反思我們怎樣可以修補這些撕裂。

家庭的關係

社會撕裂,我在此不談。首先談談家庭的撕裂。今次這個反修例運動中,不少青少年人參與在其中,有一項調查更指,在教會中有八成的青少年人都參與。相信在社會中也大概如此。我不知在座中作父母的,你們有沒有兒女參與在其中。但我聽到一些青少年人因參與這運動,與父母爭執,離家,或是被趕出家,學生被停止提供生活費等等。我們更聽到有青少年因與家人不接受,不單離家,最後走上自殺的道路,這真是可惜。

兩代不同的意見,必定存在,就如小兒子與父親那樣。但我們可否向慈父學習?他可能已知道小兒子離家會遇到甚麼,但他沒有拒絕小兒子的要求,他仍尊重小兒子。今天不少青少年所做的,真的不是我們所希望看見的。但我們能否有忍耐,多聆聽他們的想法呢?

假若你都很不同意你的兒子或女兒所做的,但有一天,他/她帶着 full gear,被催淚彈又或是被警察打到手腫腳腫,他/她回來時,你會怎樣對待他/她呢?你會否能學像慈父那樣接待他/她呢?

其實不單在這些充滿政治的問題,在平常的日子中,家庭的關係中,能否聆聽和尊重實在值得我們注意的。

教會的和諧

在這次反修例風波中,教會或是基督徒的參與比起2014年的雨傘運動更多,但也造成教會中的撕裂更深。因有不少青少信徒的參與,所以不少教牧都在場,與他們同行。由於是次運動遍地開花,在各區都有遊行,不同的教會都因應遊行,開放地方給遊行人士休息。但這些行動亦做成教會內的撕裂。

撕裂當然有兩方面,有部份教會,教會內不談政治,因此令青少年人有點失望,也有不少因而離開。

另外,有部份教會比較開放,甚至好像剛才所說的,教會開放給與遊行示威人士使用。這些教會的資深教友,通常都會覺得不好,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人是暴徒,破壞公物,教會怎可以包容這些人呢?

有一次遊行,警察要圍捕示威者,有一班示威者走進一間教會內,換衣服才離開,但由於教會外牆是玻璃,電視台便可以在外面全程直播。該教會的資深教友在家中電視看到,更大為緊張。

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8月31日,有網民發起一次行區祈禱會,由修頓球場行至循道衞理會香港堂,再去聖約翰座堂和禮賓府。發起人是誰,大家都不知道,但他們自稱為廢老耶撚(對不起,有講粗口之嫌)。有些教友便覺得,一方面不知是誰舉辦,另一方面自稱為「耶撚」,這是甚麼信徒呢?

這種情況,很容易令資深的教友會離開。有人於是便問:「這是否值得呢?放棄這些教友,而去接待一些示威者,值得嗎?」

其實,失去年青的人,失去資深的教友,都是不值得的。這正如剛才在講解比喻時,聖經很清楚指出,就算任何人,都在上帝眼中很重要。在教會內我們都需要關注牧養。不過,在這裏我會多去談,我們怎樣去面對今天的青少年,特別是那些參與在其中的示威者,甚至是「暴徒」。講粗口的信徒呢?教會應否拒絕這些人呢?

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「孤星淚」。電影中描述在法國大革命時一個小偷,警察常常要追捕他。有一次他走到一間教堂內,匿藏在內,堂內的主教不單讓他匿藏,又請人為他預備最豐富的晚餐。後來這小偷連教堂內的物品也偷走,不過給警察捉拿到。警察帶他到教堂內問主教,小偷是否偷了教堂內的物品呢?如果是你,你會怎回答呢?但主教這樣回答:「物品是我給他的。」他甚至連聖壇上的燭台也給了小偷。

這也是出乎我們想像的行為,但這是上主的行動。

其實現在走上街頭的示威者,他們不是小偷,也不是我們想像的,他們都是暴徒。他們有做過一些暴力行為,而且漸漸的變得更暴力,我也不認同,但他們的暴力行為多只是對物件而不是對人。為甚麼他們這樣做呢?

我的理解是,或許他們所用的所謂暴力不對,但他們要追求的,只是盼望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,不要生活在極權的國家管治當中。大家都知道今天中國的法治如何。或許對我們來說,20年後我們也見不到了,但是他們和他們的下一代要去面對,所以他們要爭取,不單是反對逃犯條例,而是盼望有公平公義的社會制度。

政府所做的,就只是解決人,將這些青年人拘捕,令他們坐監。但社會,更是教會要做的,就是要問,為甚麼有這些青年人,他們背後的問題是甚麼,我們有沒有面對和解決呢。就正如那位主教所做的,偷東西是不對,但為甚麼會有小偷出現?社會出現了甚麼問題呢?

教會去接待這些青年人,教牧與他們同行,並不一定去認同他們的政治理念,更不會認同他們的暴力。教會只是不要失去這一代和以後的年青人。教會更要與他們一同去面對社會出現的問題,盼望能可以改善,使他們不要生活在恐懼和極權之中。

大兒子也是浪子

最後,我想與大家再看看浪子的比喻。我開始講這比喻時,已指出比喻的重點在於父親和大兒子,而不是小兒子。為甚麼呢?如果大家留意到耶穌為甚麼要講這幾個比喻呢?在十五章1~3節這樣記着:「許多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,要聽他講道。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:『這個人接納罪人,又同他們吃飯。』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⋯⋯」

換句話說,耶穌是要對法利賽人和文士說這些比喻。法利賽人和文士覺得自己在宗教信仰上都高人一等,覺得自己屬靈,對於罪人和稅吏更覺得不應與他們交往,更不用談與他們同枱吃飯!這也是常人,也是不少基督徒的思維。這是比喻中的大兒子。

耶穌講這些比喻,就是要好像大兒子的人悔改。他要指出,上帝的思維和行動,則完全與他們,甚或是我們不同。耶穌接待罪人和稅吏,和他們同枱。在他的門徒群體中,有出賣他的猶大,還有革命黨人西門。

我盼望不論在家庭或教會中,能多接觸與我們思維或行動不同的人,特別是年青人。就算是不同意他們,但也多聆聽他們。這樣才能建立家庭和教會和諧的關係。在家庭中,不應趕他們出外;在教會中,我們不應拒絕他們,當然自己不應因不同意見而離開。

作者: YUEN Tin Yau

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牧師,退休

面對「暴徒」,耶穌會怎樣做? 有 “ 2 則迴響 ”

    1. 那既然如此,教會對暴徒和警察是一視同仁,那為何教會往往只是公開譴責警察濫暴,卻很少在暴徒放火、破壞、打無辜市民、打警察、攻擊地鐵、攻擊遊客、阻攔市民上班等等惡行後公開譴責暴徙?難道暴徒打警察比起警察打人還算罪小一點?況且在整個和平遊行中,的確是暴徒們先用暴力的。警察在開始的示威中都一直沒有用暴力的。牧師,耶穌當日饒恕行淫的婦女,也會叫她不要再犯,今天教會開門接納暴徒之餘不是也應先告訴他們所犯的罪,叫他們不要再行暴嗎?

發表留言